面对近期疫情形势,原有的生活节奏、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情绪状态也难免出现波动。因此,在做自我防护的同时,我们更要戴好“心理口罩”,避免焦虑、恐慌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趁虚而入。在此,心理老师送来了一份疫情防控心理疏导指南,请查收~~



一、“读书人”心理调适

1. 调动自我机能,学会自我调节
对于坚守的“读书人”,当看到周围人一个接一个的变“阳”,我们可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焦虑多疑、惶恐不安等负面情绪,这是人们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面对这些情绪,我们可以花几分钟静下心来觉察情绪带给身体的变化,理解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接纳情绪的存在。加强防护,自觉遵守防疫要求,了解各类防护知识,我们要相信自我调节能力,在不确定性中更能做到谨慎而不紧张,积极而不焦急。

2. 提升认知能力,合理筛选信息
伴随着疫情放开,肺炎疫情相关信息在社会上爆炸式蔓延。然而过度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信息流中,容易陷入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同时还会降低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因此,同学们要注意:
(1)有节制地获取相关疫情信息,避免信息过载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2)在获取信息时要注意筛选、甄别信息,避免管中窥豹,干扰自己的认知;
(3)信任并重视官方和专家的疫情分析与防护建议,全面客观科学的信息才能帮助你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绪。

3. 规律作息运动,创造稳定可控环境
当发现自己处于过度焦虑的情绪时,积极心理暗示、与家人沟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适当锻炼强身悦心、学习新技能、体验令人愉悦的事等都可以对冲疫情带来的焦虑感。通过建立多样的正向人生支点,让生活更加充盈。
“主动式休闲”的活动,会让我们产生专注忘我的“心流体验”,是替代外出活动的良好选择。此外,相关心理学研究显示,通过习惯性的回顾日常中的“小美好”、“小确幸”、“成就事件清单”,能促进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进而找回对当下的控制感,提升自我效能感。

4. 学习有规划习惯不落下
每日时间规划好自主学习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和梳理,帮助自己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落实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做到真正的查缺补漏。

同时,在线上网络资源平台上自我提升,做到“学习不延期,效果不打折”。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做到合理有度。


二、“小阳人”心理调适

(1)如果确诊新冠阳性或者感冒发烧了,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自己的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以期科学用药,更好康复。有些“阳康”没多久又“重阳”,还有一些“阳过”们也担心“重阳”。请同学们调整好心态,如果有不舒适的情况及时告知父母,积极配合治疗。

(2)保持积极心态,多给自己正向积极暗示与鼓励。因身体素质不同,症状也会有轻重之分,不做过多消极幻想,积极配合相关治疗,保证好休息时间。疫情解封全面放开后,大家都会面临一场谁都无法独善其身的战争。新冠肺炎的杀伤力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也有专家表示会有大部分人都会感染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将新冠肺炎常态化、正常化。



三、具体行动小妙招
1.写一写:表达性书写
尝试着把自己的各种感受、想法、情绪写下来。书写可以成为直接表达情绪和感受的宣泄口。“看见”就是―种疗愈。当你能够写出来,并思考自己能做什么,经历这些的意义是什么,痛苦也会自然而然地缓解。

2.抱一抱:蝴蝶拥抱法
蝴蝶拥抱法(蝴蝶拍)是帮助我们恢复心身稳定、增加安全感和积极感受的简单方法。

3.吸一吸:4-7-8呼吸法
1) 用嘴做一次深呼吸,长长的呼气;
2) 闭嘴,用鼻子吸气,同时在心中数四个数(1-4);
3) 停止吸气,屏住呼吸,在心中默数7个数(1-7);
4) 用嘴缓慢而均匀的呼气,同时心中数数(1-8);
5) 每四次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遍,需要重复3遍。

4.松一松:肌肉放松法
1) 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或者躺下,放松身体;
2) 调整呼吸,并在整个放松过程中配合舒缓而规律的呼吸;
3) 练习紧张到松弛的过程,体验肌肉放松的状态;
4) 放一首轻音乐依次放松身体各个部位:五官→肩颈→手掌/手臂→背部→腹部→臀部→大腿→小腿和足部手部。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恐惧、无助、空虚、愤怒、失眠等症状却无法自行缓解时,及时向心理健康机构寻求帮助,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困境。
1.全国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
热线号码:12355
服务时段:上午8:30-12:00,下午14:30-20:00
2.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青少年心理专线
热线号码:4000-100-525
服务时段:10:00-22:00
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全国新冠肺炎心理支持热线
热线号码:4001-888-976
服务时段:6:00-24:00
4. 福建省心理援助热线
热线号码:0591-85666661
服务时段:24小时

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祝福同学们平安健康,身心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