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一幢土坯老屋静静屹立,黑瓦黄墙。据当地党史专家介绍,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20次常委会议,再次提出“大量的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十堰市郧西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建立的根据地。郧西县地处鄂陕交界,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
纪念馆共分为红军在郧西、新四军在郧西、郧西的解放、郧西的今天等4个阶段讲述了郧西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郧西自古就是将相看中的用兵之地,上可达长安,下可抵中原,历代英雄豪杰在这里养兵息马,积蓄力量,尔后驰骋天下。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这里就兴起了农民运动。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领导下,发起了著名的“云岭之战”;1934年,程子华、徐海东等将领率领红25军在湖北口乡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驻扎近一年时间,刘华清同志时任军宣传科长;1946年,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在此建立鄂、豫、陕和鄂西北革命根据地;1947年,陈谢兵团的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之17师,乘胜挺进鄂陕,创建陕南革命根据地,郧西县成为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
从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算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12旅进入鄂豫陕边区,总共是“九进八出”郧西县,最后一次就把革命的火种永久地留在了这里。
在解放战争中,郧西上万民众组成战地服务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和转运伤员,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还要为人民军队提供吃,提供穿,为人民政权的最后建立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群众基础。据统计,仅解放战争,郧西县先后有数千青年参军,涌现出200名人民功臣,牺牲了700多名有名有姓的郧西优秀儿女。
1932年,蒋介石投入重兵对鄂豫皖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15日,在徐向前总指挥、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以及中央代表张国焘率领下,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余人从湖北广水开始西征,11月初到达郧县南化塘地区休整了3天,11月11日,经郧西县三官洞到达了鄂陕交界的郧西县上津镇云岭一带。不料,敌陕军三个团已抢先占领了漫川关,堵住红四方面军前进的道路,对红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强攻漫川关以东的北山垭口,许世友率领三十四团战士们猛攻张家庄垭口,在敌人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血口,为全军杀出一条通道,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于云岭山脉的企图。经过两天激战,红四方面军从漫川关西北面突出重围,翻越野狐岭,抢占竹林关要隘,进入商县以西之杨家斜。红四方面军又越秦岭、渡汉水、经汉中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2年11月29日,红三军在夏曦、贺龙、关向应率领下进入郧西县上津镇,在白岩寨处击溃尾追之敌。当天,红军在上津镇泗峪河缉捕了为国民党51师收粮征款的联保主任陈贤志,没收了他逼收的粮、款。在槐树捉住了大财主周盛甲,当晚将此二人处决于范家坪。次日,红三军由槐树经关防抵达庙川(今湖北口)的东川,处决了槐树的大地主黄青山等4人。12月1日,红三军由东川进入陕西省镇安县的茅坪地区。12月8日,红三军从竹山、竹溪的交界进入竹溪,于16日进入四川省巫溪县。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决定红二十五军向西转移出鄂豫皖根据地,省委决定由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主力挥师南下转移到郧西,开辟郧西、镇安、山阳、旬阳四县边区根据地。
1934年11月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初步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和各路游击师、地方游击队及抗捐军纵横驰骋于鄂豫陕边的广大区域,创建东起河南省卢氏、西峡、淅川,南至湖北省郧西县和陕西省旬阳县,西到陕西佛坪、洋县,北抵长安、蓝田的大片根据地。郧西大部分地区处于根据地中心区域,是4块重要稳固的根据地之一。郧西与陕西、河南省交界的地区也成为重要的游击活动区域。
1935年9月9日,红二十五军北上后,鄂陕、豫陕两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合编各路游击武装部队,组成红七十四师。红七十四师成立后,在郧西县及陕南地区坚持辗转游击1年多的时间,打破敌人三次围攻,到1936年12月,红七十四师同敌人进行了上百次的战斗,先后打败敌人三次“清剿”,歼敌3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2000多件,队伍也由700余人发展到1700余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937年1月,遵照中央指示,红七十四师北上抗日。至此,红军全部离开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