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要想好收成,只有下真功夫”。在刚刚结束的“双新背景下优秀备课教师经验分享会”上,来自高一年级历史组的王永强老师,从“考什么、怎么考”的角度,展示了自己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系统分类和总结归纳,近百万字的稿件,见证了他在历史学科备课中的执着付出。
3月29日,按照学期计划安排,我校对开学以来的优秀备课教师进行了组内推选和年级评选,王永强、张素恩、杜静轩等8名教师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备课教师,并代表备课组在全校进行分享交流。
赵均娜老师重点从书写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3个环节,介绍了其化学备课流程。作为课后反思的优质呈现方式,赵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其在撰写学科论文中的经验和做法,鼓励大家勤于反思,勇敢写作,团队作战。
张素恩老师以“深耕细作 笃行致远”为题,从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两种课型,详细介绍了其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优化备课举措,提升备课效果。也提到新老教师备课理念的碰撞和融合,建议多给教师以充足的备课时间。
封巧芬老师站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高度,从“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两种课型介绍了其化学备课理念和操作过程,建议大家通过“制作微课”“撰写论文”两种呈现方式,提升备课效果,提升个人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杜静轩老师能迅速进入角色,在同组前辈同事的指导下,聚焦“备课”和“备人”两个重要环节,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有理有据地论证分析了备好一堂课的高效性,和大家一起“随新而动,探索教学新样态”。
赵军红老师一直以英语基本功扎实、备课认真而被大家认可。在分享会上,她从“备课”“备学生和作业”“板书设计”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研究课标、学习教师教学用书、磨教法和教学设计、设计基础题提升题整理本,上课前后板书设计对比等备课的过程。
物理学科是公认的难度比较大的学科,如何让学生走进物理,学好物理。耿媛媛老师分享了她的备课观点:研究课程标准,定内容;研究河北高考试题,定难度;研究学生问题,定策略。千方百计让学生适应物理学习、适应新高考。
巩晓辉老师从解读课标、提升素养的角度,对个人的备课实践做了梳理:要研读教材,解读标准,明确目标;要能提出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要设计能培养学生资助学习能力的教学活动。
会后,在谈到组织本次经验分享会的价值和效果时,教导处主任米日新谈到:备课是教师的基础工作职责。如何备课,如何备好课,是每个教师的第一要务。过去我们重视的是组内的、纵向的备课分享,这次我们在双新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大家通过组间的、横向的分享,实现备课理念和过程的碰撞、借鉴,将极大地促进教师备课理念的更新和调整,将促进组内教研的活力,为深度教学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李海涛校长在总结中,肯定了8位教师的经验分享,并对部分教师的分享重点做了点评。他说:未来已来,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改革传统方式中的弊端,在深度学习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备课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解构、重构和建构,实现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学习效果的整体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本次分享会,全校200余名一线教师参与。
撰稿/黄利伟
摄影/张献慧
审核/王淑燕
上传: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