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

忘记登录密码?
登录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校园文化
人物表彰
青年才俊
最爱老师
月度人物
机构设置
校园风光
校园新闻
党建工作
党员风采
学习园地
党务公开
教育督导
办学效果
学校荣誉
教职工荣誉
学生获奖
名师名生
教师风采
学生风采
素质教育
学生社团
科技教育
风华一中
学生活动
服务指南
学校概况1
学校简介
组织机构
现任校长
历任校长
校史长廊
学校荣誉
育人环境
新闻信息
校园新闻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学生发展
学生社团
学生活动
校本课程
创新教育
风华一中
幼林文学社
学生风采
教师发展
名师风采
名师工作室
教育科研
班主任论坛
教职工荣誉
对外交流
合作办学
交流学习
桃李芬芳
校友动态
校友故事
服务专栏
家校共育
政策法规
健康指导
经验交流
德育工作
班主任论坛
学生管理
团学代会
国际部
校内设施
国际部简介
问题解读
活动掠影
通知公告
老校链接
政策法规
党团建设
急救科普
更多菜单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官网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新闻 党建工作 教育督导 办学效果 名师名生 素质教育 服务指南 学校概况1 新闻信息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对外交流 桃李芬芳 服务专栏 德育工作 国际部 通知公告 老校链接 政策法规 党团建设 急救科普
校长荐读|“新高考”进入收官期,是时候说说这场变革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5-06-14
阅读数:80
背景音乐

转自新校长传媒


今年,全国除特别行政区外,已有29省份、分五批实施新高考模式,新疆、西藏的改革也已启动。


十年改革进程,新高考已有了格局性的改变。这场“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招考制度改革的指向性已经越来越明晰——看似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的高考,正从“考知识”全面转向“考思维”“考能力”“考素养”。思辨化的作文题、反套路的新型命题告诉我们:未来的学习优势不会再从一轮又一轮的题海中产生。


拿着旧钥匙找不到新大陆,“新高考”进入收官期,这场改革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面考查基础,一面越来越难?
——功夫在日常

回归基本原理,打牢学科根基


新高考到底在考核什么?作为高考命题理论指南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的考查要求有”四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其中,必备知识是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知识。所以,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被许多考生认为是今年高考“最难学科”的历史全国卷,命题也加强了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等基础内容的考查。北宋修建军事工事一题,考查学生对宋辽、宋金、宋与西夏关系等基本史实的系统了解;古埃及文明特征一题,紧扣新课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的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内容要求。


这也是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关注学科主干内容。这种命题特征在呼吁老师和学生回归基本原理,为培养高阶能力筑牢学科根基。没有基础知识的根基,很难去谈论更高层次的素养。


基本知识是“术”,学科思维是“道”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大家都反映高考题难度加大?


因为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考的并非是单一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比如,今年全国卷地理“广西南宁新旧气象站气压数据”两题,提供的选项均是海拔、气温、纬度、风向等常用概念,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推断站点环境差异。基础知识已经从终极考点成为命题人眼中的“必备工具”。


如果说基本知识是“术”,那么学科思维就是“道”。这几年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核“道”的层面,考核知识背后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概括、演绎推理、辩证与批判性思维等等学科思维。


这一点在今年的全国卷语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人工智能是相当大的社会热点,常规的考题或许会让考生大谈人工智能的价值与利弊,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价值等等。而全国卷语文阅读1材料讨论的是花草种植,采用问答体的形式结构全篇,十五个问题层层递进,逻辑严谨,第4小题还要求学生推测作者的行文逻辑,提出问题。这道题全篇不着一字人工智能,却处处体现出训练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系统性思维、逻辑思维与问题意识,以术见道。



数学卷则从试卷结构设计上就突出思维考核。从去年开始,数学新课标卷就调减了题量,增加了解答题的总分值,优化选择题的赋分,让学生不必过多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但会要求更专注、更深度的思考。


2024年的全国卷化学的一题,要求根据反应关系图,经过逻辑推导和探索给出答案和论证过程。非常注重遵照事实的证据推理,如果硬记教科书里关于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可能会翻车。


靠突击刷题,无法习得学科思维


还有许多学科试题都在跳出知识本身,考核背后探究意识、深度思维。在这种命题趋势下,“题海战术”的收益越来越低,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不是替学生总结,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探索答案,享受思考的乐趣。


所以,所谓功夫在日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材和课堂学习之外的日常理解应用,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思维训练。


首先,高考题目越来越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再花大量精力钻研教材、抓基础,犹其是对基础知识的日常理解,高考仍有许多题型考核的是基础知识,创新题型也会以基础知识为根基。


另外,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学科思维的培养并非是突击刷题能获得的,是在日常学习中逐渐积累与训练而来。



命题边界越来越广,
到底学什么、怎么学?
——功夫在诗外

除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也是高考的考查要求。综合性体现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性体现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这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有”功夫在诗外”的意味,题目超出了单一学科甚至教材的范围,在跨学科项目和日常生活中取材,考核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学科之外、在课堂之外进行真实的学习。


在学科之外:走向大领域学习


在新高考的许多命题中,知识点不是以孤立的、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无法简单归纳在某个单元或学科之中,而是相互连接彼此渗透。


一是会将学科中不同板块的知识融汇在一题中。


比如,2022年新高考数学卷中有一题,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为背景,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等差数列、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4年化学全国卷曾出现过,选择题每个题干都对应不同部分知识的情况,思维跳跃性比较大。



二是打破学科壁垒,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


2024年四省卷化学反应原理一题,需要结合物理知识进行计算。近些年新高考语文阅读都在跨学科选材,涉及到国际关系学科、人文地理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等内容。今年的各省历史题也出现了融合地理知识、甲骨文知识的情况。


真实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有机体,单一的知识往往无法解决问题,若要学好一门学科,必定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思维的补充。


在课堂之外:走向真实的学习


2025年上海等级考政治试卷中有一道题非常“接地气”的命题。


在“基层治理与法治建设”这一模块,考题以调解邻里监控纠纷切入,通过“法治带头人”老张解决社区纠纷的故事,让学生撰写面对不同行动主体的劝阻话语,完善《住户公约》守则。


这一题跳出了课堂,法治的观念和知识自然融入极其真实的日常情境中,同时考查学生的沟通能力、对身边人的观察与思考,很能体现新高考的另一个整体趋势:试题向生活开放。


这个趋势在语文试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明显已经脱离了课本,今年的“将梦赠与他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字在闪耀”“文章的专、传、转”,都要求学生能够洞察日常点滴,写出真情与个性,仅靠套路化的案例和抒情很容易言之无物。


考核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会是语文命题的大趋势,这一点其实已经被写在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课标对于"表达与交流“是这样规定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写作要”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不吐不快,同时在评价中厘清观念,引导人格。”


今年的全国卷英语试题,也引入了晒衣后阳光的味道、绿植对情绪的影响、回收边角料食材做饭这些生活中的闪光碎片,充满温情与质感。


即便是考核学科知识,也会将其置入真实情境中,许多试题都以真实的工业、科研为背景,今年的全国卷生物命题探讨农业育种技术,化学试题以工业废水处理切入,物理试卷则全篇以情境统领,共创设了光学实验、量子百年、滑动变阻器、特雷门琴、汽车制动防撞六个主题情境,将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回到教学实际,如果学生的生活被试题填满,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感悟又从何谈起?应当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去阳光下呼吸,在生活中学习,从以前的教材即世界,走向世界即教材。



不断出现的新题型,究竟导向哪里?
——功夫在终身

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试题的题干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模拟真实世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考查的不是按照步骤和套路解题的能力,而是能否将知识内化于心,去解决一些非常规问题。


一个表面的变化是,题目正在变得更长、信息量更大,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加大,并且从单纯的文字变成文字、图形、图标综合体。


2025年新高考化学卷中的一题,是通过图像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要求学生从曲线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进行综合推理,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模式。


另外,试题也在给出一些不良结构问题。给了信息未必用得上,得选择使用,或者给的是不完善的信息,需要自己先做出合理假设并运用自己所做假设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山东高考有一道数学题,要求从三角形边和角关系的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到解三角形问题中,并且需要考生自己判断三角形是否存在,给出答案或理由。


2022年的数学新高考2卷也有一题,题目给出了三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两个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


这些题目的指向性都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学习,依据基本原理来谋划解决陌生问题,意在检测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


探究的能力


除不良结构外,开放性问题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试题不设标准答案,检测个性化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有些是探究性题目,比如给出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提出解决方案;有些是非唯一答案题目,可以有多个合理的解释或解法,要求学生逻辑自洽、证据可靠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还有试题干脆摆出知识让学生评价。


今年全国二卷的阅读题就采用开放性设计,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点评王太下棋的情节,综合考查学科素养。




还有202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通过呈现唐代诗人分布图、唐代后期进士分布图两个问题情境,设置提出历史认识的探究性任务,并通过建立史料与材料相关的知识逻辑联系,解决问题。


该题非常有探究性,要求学生根据历史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内驱力,有了这些,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


学会学习的能力


不管是思维训练还是大领域学习,其实都集中于一点,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拥有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怎样才算是拥有真正学习的能力?一是有内驱力,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因求知欲主动探索知识,并且对知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评判;二是能运用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


新高考正在通过一些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试题,检测学生个性,选拔出真正有学习能力的考生。


新高考的改革正呼应着基础教育的变化。教育不能只是灌输知识、驯化思维,让学生在一张张考卷上填出标准答案,而是激发兴趣、呵护个性,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内驱力,用长期主义还原”育人“的本质。



作者丨徐丹


0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赞吧! 已赞
返回学校官网
查看详情
精选评论
1-10 of 704 项目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非公开文章
非本校不可阅读
可能是以下问题造成:
① 非公开文章不支持在电脑浏览器打开,在浏览器打开统一显示无权限
② 您非本校,无权查看,请联系学校老师将您添加到学校成员
有疑问请点击联系客服
学校地址:山东省高密市月潭路3777号
学校邮箱:sdgmyzh@126.com
联系电话:0536-2323289
微信公众号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
发送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08120号-1
广东全通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1
点击  ,再点击转发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师生阅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