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下午,清华博士生导师郑毓煌教授来我校做了题为《读书改变命运——普通人如何逆袭人生》的讲座。校长林友雄出席并聆听讲座,副校长郭国生主持讲座,高三年的同学和班主任有幸到会场聆听。同时,讲座也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其他年级的同学及家长能通过链接同步观看。
郑教授提前来到会场,给同学们赠送他的自传书籍——《读书改变命运》,并一一给同学签名。同学们热情、有序地在台前排队等候签名,这份热情堪比“追星”现场;这份热情是同学们对郑教授的崇拜,更是代表对知识的渴求,意识到知识是美丽的。

分享人生历程 激励学子奋进
下午三点讲座正式开始。郑教授真诚、幽默地与同学们交流。他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分享他人生三个阶段的历程,引领同学们体悟读书奋进与坚持的力量。

农村,生活的起点
郑毓煌教授出生在仙游县赖店镇溪浦村,这是一个民风淳朴但贫穷的乡村,教育条件较差。所以对知识极为重视的的父母,以超越当时大部分人的认知,带他从乡村小学历经四次辗转来到县城的实验小学求学,颇有“孟母三迁”的信念。郑毓煌一心向学,在小学时就广泛阅读、积极赶超同学,中学如愿考入仙游一中。接下来高中三年的勤勉与努力让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贫瘠的土地孕育上进的灵魂,培育求知的傲骨。他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机遇。抓住它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大学,梦开始的地方
考上清华不是努力的终结而是自我锤炼的开始。郑教授从初入清华校园时的自卑到努力与同学缩小差距,走向自立、自强;从清华的土木工程系到经济管理学系,他修双学位,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保研到留学哥伦比亚大学,一路吃苦、蝶变。郑毓煌教授付出超越常人的艰辛,终学有所成,归国任教、报效祖国。在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
我们不只羡慕他成功的明艳,更看得到他浸透奋斗的汗水。郑教授从山村走到大城市,走到外国,每一次都走向一个更大的舞台。而这些都是源于读书。他用自己的毅力、勇气和勤勉去狠狠读书,从而构筑自己生活的蓝图。
郑教授勉励每一位同学要考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大学。因为去一个更好大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你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在于它能让你接触到更优秀的人,从而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至暗岁月, 改变价值观的转折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015年,刚刚40岁的郑毓煌教授由于工作需要长期久站,膝盖受伤,不得不做手术。而手术后虽可以走路,但是失去了运动的能力。无法打球、跑步,甚至无法爬台阶。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也曾无助。但是清华大学领导的鼓励和指点,给了他一束火光。他开始在慕课平台录课,尝试全新的互联网教学方式。这个尝试让他获得了两个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荣誉,也让全国更多的有需要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学习来自清华大学的课程,而这一次也改变了他的价值观。
“因为读书和受教育而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今他也想为他人“撑伞”,他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优秀的教育机会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年轻人。他找到了人生下半场的新使命。

讲座最后是互动交流环节。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郑教授诚恳详细地解答。他告诫学子们平时要有“自控力”,处理好手机等电子产品与学习的关系,努力与不利因素隔离;上课要有“专注力”,否则事倍功半;培养终身的“学习力”,有持续努力的动力,在努力求知中积极探索自己未来的方向。
有幸听一场讲座,涤荡心灵;有幸遇见优秀,希望与优秀同行。感谢郑教授让我们仰望优秀,并让学子们深深认识到:只要努力读书,未来可期、优秀可及!

图:郭国生
文:陈春香
编辑:林丽钦
审核:郭国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