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这样评价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今晚的读书会,我们一同读“真诗人”陶渊明,走进他的”澄明之境”。
2023年6月1日仙游县第二中学读书沙龙活动之《陶渊明传》在图书馆慕范书吧开展。本活动由仙游二中图书馆和语文组联合举办,由吴海燕老师主持,陈春香老师主讲,林茂华、张晶晶老师和二中部分学生“共读”陶渊明。
在“六一节”这天开展读书活动,也是希望我们也能像陶潜一样追求赤子般的真我。
活动阶段一:忆其人
陈春香老师从陶渊明的生平开始介绍,讲述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陶渊明29岁出仕为官。41岁时任彭泽令一职。然而却因对官场丑恶现象的不满,“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事乡里小人邪!”,解印挂冠而去,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隐居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陈老师认为陶渊明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影响中国一代代有傲骨的文人 。
活动阶段二: 赏其文
清代文人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陈老师让师生们从陶诗入手,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这位隐士的情怀。
分享一:陈燕艳同学朗读《归园田居》(其一),并分享了她的体悟。她认为陶渊明躬耕于田园,虽贫寒,但内心却充满了安宁感;虽俭朴,但生活自在而愉悅。他能欣赏村落的轻柔炊烟,他亦能听闻村中的鸡鸣狗叫。非常本真而细腻。
陈老师对燕艳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她认为这种状态是自我本性的一种恢复。这种自我本性是“质性自然”,是“朴素任真”,不需要任何华丽的文辞来雕饰和渲染。也正是这种“真”,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平静、淡然、洒落的陶渊明。
分享二:丽丹和乔灵同学共同朗读《归园田居》(其三)
邓盈盈同学分享了他对这首诗的理解,认为草叶上凝结的点点露珠沾湿了他的衣裳。但陶渊明却说“衣沾不足惜”,足见其很满足于这样贫苦却简单的生活,这就是“君子固穷”。他选择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愿无违”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以上几组诗,诗里行间流露出其田园生活背后隐匿的隐士情怀。陶渊明的情怀是厚重而真切的,他真切地将自己的生命本色融入诗文创作中,使其体现出他身上潜藏的最原始、最常态的“真”,正是这种“真”让其后几千年来,数不清的文人敬仰、崇拜。
活动阶段三:话陶潜
千年来人们对陶渊明辞官隐居的选择看法不一。在读书沙龙最后的环节中,师生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沈钲凯同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男儿本色,民不聊生的世道里,更需要他站出来,为百姓谋福祉。然而,他却消极避世,置百姓于不顾,显然他不符合儒学之道。
杨一哲同学:他太清醒了,官场不是他的人生舞台,他不能做个达者兼济天下,那么就做个穷者独善其身。他不能为富贵所迷,他只为理想而生。当他所从事的事业有违于己愿时,他宁愿舍弃,也不能同流合污。
陈燕艳同学:陶渊明因“误落尘网”所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本我。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恰恰是诗人在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后所寻回真我的人生写照。从此走向心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活出率真,活出个性,做一回天地之间大大的人。
张益轩同学:如果结合他当时的时代背景,门阀制度,改朝换代频繁,政治黑暗。他的选择有客观因素。如果他继续在官场,就违背他的天性,人格无法保持独立。
林茂华老师:“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将人的自然运数,融于天地万物的运化之中,置于自古如此的广阔视野里,从而以理智、达观的态度来谈论人类生死的自然现象,无疑完成了生命智慧的大超越。
张晶晶老师: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吴海燕老师: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个性的坚守,表现了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人格的尊严、坚守心灵的自由的一种处世方法。
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头等人物”的陶渊明,心灵逃离物质的藩篱,实现精神、人格之独立,他是中华历史上空闪烁着独特光芒的巨星。
这一夜我们共读陶渊明,我们亦是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愿我们洗尽铅华,率真洒落,行走世间。
图文:仙游二中图书馆 语文组
编辑:林丽钦
审核:郭国生